查看原文
其他

蜡状芽胞杆菌类群(Bacillus cereus group)分类研究

2017-09-30 刘阳 微生物生态

↑↑点上面蓝色小字 | 关注↑↑

序言

我有一个梦想:希望全世界都能明晰蜡状芽胞杆菌类群(Bacillus cereus group)分类。基于此,我发表了《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the Bacillus cereus group》文章[1]虽然文章已发表两年,google scholar引用已过40,但是,一些同仁的困惑和近两年文献的检索使我意识到:我的梦想依旧是镜花水月。每每掩卷深思,我总觉得应该为梦想做点什么;又适逢《微生物生态》公众号主编卢瑟菌诚挚邀稿,故聚各方因缘而终促成此文。先附拙文链接(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rep14082),也算“刘公卖瓜,自卖自夸”,欢迎各位看官“拍砖”。闲言碎语不多讲,咱言归正传。


1. 前言

蜡状芽胞杆菌类群(Bacillus cereus group)在自然界广泛分布,并且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,但也时刻威胁着人畜健康。比如:炭疽芽胞杆菌毒力质粒产生的炭疽毒素对人畜有极高的致死率;蜡样芽胞杆菌产生的毒素常引起恶心呕吐或腹痛腹泻等;苏云金芽胞杆菌产生的伴胞晶体(即cry蛋白)因能够杀死许多昆虫而被作为生物杀虫剂[2]。尽管B. cereus group很重要,但是不管是生理生化实验,还是单/多基因PCR扩增,甚至是毒力质粒特征等,都不能很好地区分B. cereus group。这给B. cereus group深入研究带来了许多困难和挑战。

蜡状芽胞杆菌类群目前包括11个模式种(图1A),即炭疽芽胞杆菌(B. anthracis),蜡样芽胞杆菌(B. cereus),蕈状芽胞杆菌(B. mycoides),假蕈状芽胞杆菌(B. pseudomycoides),苏云金芽胞杆菌(B. thuringiensis),韦氏芽胞杆菌(B. weihenstephanensisare),大山芽胞杆菌("B. gaemokensis"),万里浦芽胞杆菌("B. manliponensis"),细胞毒素芽胞杆菌(B. cytotoxicus),东洋芽胞杆菌(B. toyonensis)和兵马俑芽胞杆菌("B. bingmayongensis");而其模式菌株间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度远高于97%(图1B)。【作者注:加引号的拉丁名,表示该命名有效但未合法出版】

图1. B. cereus group模式菌株及其16S rRNA基因相似度

那么如何区分这些高度近缘的B. cereus group菌株呢?近些年,迅猛发展的基因组测序被寄予厚望。同时,NCBI中B. cereus group数百株基因组序列为其分类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。因此,我们与德国DSMZ的Markus Göker等合作,利用基因组序列,对B. cereus group进行了系统的研究

2. 研究方法

根据224株B. cereus group的基因组数据,分别从:①基于GGDC在线工具(http://ggdc.dsmz.de/)的数字DNA-DNA杂交值(dDDH、②16S rRNA基因序列、③串联看家基因的多位点基因序列分析(MLSA)和④毒力质粒分析等四个层面,详细研究了B. cereus group的分类。

3. 研究结果

3.1 基于dDDH分析B. cereus group

224株B. cereus group菌株间的dDDH计算是与德国DSMZ的Markus Göker等合作完成。基于70%DDH细菌种定义的“金标准”[3],我们对所有dDDH进行了聚类。结果表明:224株B. cereus group菌株可划分为30个类群,共代表30个种,其中包括10个已确定的物种(B. weihenstephanensis实际归属于B. mycoides)和20个潜在的新种(图2)。基于dDDH分析结果,我们发现:224株菌中,仅有75株菌的鉴定或者命名是正确的

图2. B. cereus group基于dDDH的聚类树

3.2 基于16S rRNA 基因分析B. cereus group

通过本地Blast从224株菌中共获得1407条16S rRNA基因序列,这表明此类群的16S rRNA基因是多拷贝,且拷贝数较高。同时,不同菌株间的16S rRNA基因的拷贝数也不尽相同(1~19个)。基于dDDH结果,16S rRNA基因的种间相似度为97.3-100%,种内为99.0-100%,甚至是同一株菌的相似度(99.1-100%)也有较大差异(图3)。因此,16S rRNA基因并不能很好区分B. cereus group

图3. B. cereus group菌株16S rRNA基因相似度范围

3.3 基于MLSA分析B. cereus group

MLSA共串联了20个看家基因。与上述dDDH分析相同,B. cereus group菌株可划分为30个簇,对应于dDDH分析中的30个种(图2)。同时,dDDH和MLSA相关性分析表明:97.5%的MLSA可作为种间阈值(图4)。另外,看家基因pycAccpA(如果需要)可对B. cereus group进行快速和较精确的分类。

图4. B. cereus group的dDDH和MLSA相关性分析

3.4 基于毒力质粒分析B. cereus group

以pXO1和pXO2质粒上的毒力基因(pXO1:cyalefpagA;pXO2:capAcapBcapCcapDcapE)和复制起始蛋白编码基因(repXrepS)及cry基因作为参照序列来表征毒力质粒的分布。如图2所示,pXO1主要存在于B. anthracis,而pXO1-like分布较广泛;pXO2存在于5个种,而pXO2-like分布更广。同时,cry基因在B. thuringiensis及其他10个种中均有分布。因此,毒力质粒不能作为B. cereus group菌株分类和鉴定的依据

4. 研究结论

(1)基于dDDH和MLSA分析,B. cereus group共包括30种,即10个已鉴定的种和20个潜在新种。

(2)多拷贝和异质性的16S rRNA基因不适用于B. cereus group的准确分类,而pycAccpA基因可对其进行快速和较精确分类。

(3)毒力质粒不能用作B. cereus group菌株分类依据。

参考文献

[1] Liu Y, Lai Q, Göker M, et al. 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taxonomicstatus of the Bacillus cereus group[J]. Scientific Reports, 2015, 5.

[2] Rasko D A, Altherr M R, Han C S, et al. Genomics of the Bacillus cereus group of organisms[J].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, 2005, 29(2):303-329.

[3] Wayne L G, Brenner D J, Colwell R R, et al. Report of the ad hoccommittee on reconciliation of approaches to bacterial systematics[J]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, 1987, 37(4):463-464.



后记

如果各位对B. cereus group感兴趣,随后我将和大家分享B. cereus group最新研究。同时,我也希望能有更多机会与大家交流,专业不限,话题不限。另外,如对此文或此人(偶尔自恋)感兴趣,可QQ(504851347)或邮件(liuhaolin3@163.com)联系。再次感谢各位读者和卢瑟菌的邀请,我对诸位的感激之情犹如滔滔江水….哗啦啦啦啦啦啦啦啦….

 

作者简介



编辑评语:

刘阳博士的工作意义不仅在于理清了蜡状芽胞杆菌类群的分类,更为我们分析近缘物种的分类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。


特别感谢:

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博士生,黄兆斌,对本文的耐心校稿。

本期审阅、排版:

卢瑟菌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